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20150423 《兒子的超自然覺醒》第2章 孤兒的心

《兒子的超自然覺醒》第2 孤兒的心

在我們能夠活出除去懼怕的生活之前,必須先處理孤兒的心。每個人生來即有一顆孤兒的心,拒絕父母親的權柄,凡事尋求獨立自主。亞當與夏娃是惟一生來沒有孤兒的心的人類,他們從一開始便擁有兒子的心,然而最終他們選擇離開神並走自己的道路,把兒子的心換成孤兒的心。亞當與夏娃的墮落,使孤兒的心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從而成為全人類與生俱來的遺傳。
因此,我們追求的不是恢復天父兒子的身分;從未擁有的事物,是無法重新取回的。確切地說,我們追求的是進入天父無條件的愛的擁抱,領受兒子的心,並以之取代孤兒的心。我花了許多年才明白這個道理。我在1980年徹底重生得救,1984年被聖靈徹底充滿,但是往後多年卻仍帶著孤兒的心活著。我在父母親酗酒與情緒暴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因為父母親帶著孤兒的心,不知道如何表達愛,所以我從未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兒子,也因為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兒子,所以不知道如何成為一位好父親,結果自己的家人也吃了許多年的苦。

如果抱著孤兒的心,任何地方都不會感受到家的感覺。你會害怕付出信任,害怕被拒絕,害怕敞開心房接受愛。除非能夠領受愛,否則無法無條件地表達愛,甚至是對自己的家人。你可以重生得救,每個禮拜上教會,什一奉獻,熱切研讀聖經,做所有基督徒該做的「事情」,卻仍然抱著孤兒的心。得救不表示會自然而然擁有安全感、感覺被愛、感覺被接納成為神的兒子或女兒,這是兩回事。基督裡的新生使你成為神的兒子或女兒,但不表示將自然而然經歷與父神完全且個人的愛的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教會中教導時,一而再、再而三有人來到我面前坦承:「我就是搞不懂。參加了數十場特會,聽過了天父的心的教導,花了無數小時諮商禱告渴望得醫治與釋放,但是在與人交往的關係中,仍舊無法除去懼怕與不安全感。」我有好長一段時間不知道該對他們說些什麼,因為我自己也卡在相同的問題——我仍舊帶著一顆孤兒的心。

★受壓制的堅固營壘
若未加以處理,孤兒的心可能會發展成受壓制的堅固營壘,習慣性的思維結構或思想營壘太過根深蒂固,以至只有深切經歷到父神愛的啟示,才能夠破除營壘。

我的女兒莎拉從出生到五歲以前都在學習信任我的愛,她與生俱來的那顆孤兒的心慢慢被取代。如先前所說,你無法逐出孤兒的心。孤兒的心讓人有無家可歸的感覺。孤兒的心必須被取代,而惟一的方法是認識一位元慈愛的父親,而孤兒必須選擇把自己的心降服於那份愛。理想的情況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孩提時,透過父母親慈愛的榜樣經歷這段過程,可是沒有父母親是完美的,那該怎麼辦呢?如果你奔向父母親尋求愛、安慰、肯定,如同五歲的莎拉在遊艇上對我所做的,結果只覺得被傷害或被拒絕,會發生什麼事呢?對孩子(或大人)而言,感覺上的拒絕與蓄意的拒絕具有同樣的殺傷力。如果沒有得醫治或不去處理,這個傷害會開始在孤兒的心裡開展十二階段的發展,最終成為受壓制的堅固營壘,足以長久挾制一個人的情緒,使人無法培養健康、充滿愛與關懷的人際關係。

  1. 我們開始聚焦在父母權柄中的錯誤。我並非蓄意傷害莎拉,我的反應是本能防禦機制,但是莎拉五歲的心卻理解成拒絕,從那天起,我在她眼中不再是一位不會犯錯的美好父親。莎拉天真無邪地對我敞開心房,卻感到受傷並被拋在一邊,所以從那天起開始關上心門。不管我之後做些什麼,或者我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她某一部分的心是對我關閉的,因為心裡面有股失望,因為曾經敞開雙臂來到我身邊卻被我拒絕。莎拉封閉她的心,是一種防止再次受傷的自我防禦機制。

在與家人的關係裡,我們會顯露出真實的個性。我們可以在全世界的人面前帶上面具,然而,家卻是拿下面具的地方。即使身為孩子,我們也會察覺父母親的錯誤,看到他們錯誤地呈現天父的愛,認識到失望、不守承諾、言行不一,而這些缺點會在我們眼裡日益突顯,導致我們發展出下一階段。

  1. 我們以失望、沮喪、悲痛、拒絕,來接受父母親的錯誤。莎拉將我一時的本能防禦反應理解為我拒絕她。無論是面對孩子、配偶、同事或教會弟兄姐妹,我們有多少時候會因為自己的防禦機制反應而把人丟到一邊?我們不是故意的,但事情就是發生了。沒有父母親會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故意錯誤地展現神的愛,但我們只能將自己接收到的給予他人。若我從未有過兒子的感受,又如何成為一位父親呢?

儘管我有一位父親,但小時候總覺得自己更像奴隸而非兒子。沒有養育,沒有溫柔,沒有溫暖,沒有情感,沒有安慰,沒有保護。因為感覺像奴僕般成長,便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孩子。我只能將自己所接收到的給予孩子,而孩子因此感到受傷與被拒絕,難道是意料之外的事嗎?因為沒有把握付出信任,所以進入第三個階段。

  1. 我們對父母的權柄失去基本的信任。一旦因為父母而感到失望、被拒絕、受傷,我們會將內心的某個部分隔離起來,避免再次受到傷害。我們會築起一道牆,並失去某種程度的基本信任。信任與基本信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不小心在經過你的時候,用我十五號大的鞋踩到你的腳,並說:「喔,真抱歉,請原諒我。」或許你仍然會相信我這個人,但下次我走近你的時候,你會確保自己把腳收好,才不會被踩到。你信任我這個人,但因為過去我加諸於你的痛苦經驗,你會害怕相同的傷害再次發生,所以收回一部分的你——從前受傷的那一部分,因為你已經失去了某種程度的基本信任。

這就是莎拉的狀況。莎拉仍然信任身為父親的我會愛她、照顧她、供應她所需,莎拉在表面關係、「安全」的談話等方面信任我,至於親密關係與更深層的交流,則不再信任我,因為我在這些方面深深傷害過她,她的心與深層情感不再信任我。

基本信任所討論的,不是是否有相信或信任他人的能力,而是是否能夠對他人敞開心房,尤其在認為對方的動機或意圖值得懷疑的時候。基本信任是願意冒險表現真我、讓自己變得脆弱的能力,是即使會受傷卻仍敞開而非關上心房的能力。

基本信任的核心在於你與神之間的關係。基本信任是能夠超越他人軟弱,在當下接受神的醫治觸摸,絕不逃跑;是即使與你親近的人錯誤的展現天父的愛,仍然回到神慈愛的擁抱並進入神兒子的身分。基本信任是披戴基督的心——溫柔與柔和的心——進入天父的安息,將所有掛慮卸給祂。失去基本信任會導致受壓制的第四個階段。

  1. 我們開始害怕領受他人的愛、安慰與勸誡。一旦失去基本信任,我們會因為害怕自己變得脆弱而難以接受他人,所以當無可避免的危機發生時,會因為不相信任何人,或者認為沒有人會來安慰我們,而出現隱忍下來、自己處理好一切的外在反應。你會因為孤兒的心而經常感到孤單,尤其在身處人群中或危機時。

  1. 我們的心逐漸封閉起來。一旦我們關上心門拒絕領受愛,我們的心也會拒絕親密關係(拒絕讓別人走近內心世界)。我們的心會退縮封閉,將自己與一切外界事物隔離,只接受膚淺或不健康的情感依附。親密關係從此消失。

  1. 我們呈現出獨立自主的態度。封閉孤立的心會表現出一種「凡事都得自己動手來」的態度。不安全感與恐懼,使我們的心不再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在我們的文化裡,獨立自主往往是一種珍貴的特質,然而,儘管在政治或商業領域看似重要而且有益處,但在人際關係、家庭、群體中卻是致命的危險,而且可能會因為無法將所有掛慮交托給神,而產生心神不寧與這種疾病。自己扛起一切,會導致下一階段的產生。

  1. 我們開始掌控人際關係。當我們抱著孤兒的心時,獨立與孤立只會帶來掌控的問題,可能會表現出煩躁不安或漠不關心,會將自己的人際關係與對話局限在新聞、運動、天氣等等「安全」的話題上;害怕信任、害怕被拒絕、害怕親密關係,讓我們無法應付更深入的話題,也無法讓任何人親近我們。

  1. 我們與人的關係變得膚淺表面。若心是封閉的,健康的人際關係也極難建立。我們下意識地被上述三種懼怕影響,在情感層面與人相敬如賓,而且很少會發覺我們正在對他人做出自己害怕他們會對我們所做的:拒絕。

  1. 我們發展出不屬神的信念,認為沒有人能滿足我們的需要。這就是獨立自主的危險所在。我們不僅害怕信賴他人,而且覺得沒有人重視我們、關心我們。
十二歲的時候,我關上心門,拒絕接受母親與父親的愛,結果獨立、反抗、掌控、桀驁不馴的態度不但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父母親。缺乏兒子身分的意識(尊敬、尊重、互相依賴),會帶領我們通往第十個階段。

  1. 我們開始過著屬靈孤兒般的生活。孤兒的心會覺得自己沒有父親心中那塊安全、受保護的地方,感受不到愛、珍惜與肯定,沒有安全的避風港,沒有避難所,沒有可安歇之地。除了以自己所做的作為自我身分的認定之外,實在沒有任何地方可稱之為家。我們認為若想在生命中達到或得到什麼,就必須爭搶、辯論、奮鬥。因為沒有可稱之為家的地方,所以開始從各種錯誤的地方尋找愛。

  1. 我們開始追尋錯誤的情感。我們抗拒親朋好友的真實情感於千里之外,開始尋找錯誤的情感,來代替遺忘在家中或未曾擁有的情感。我們受造是為了愛與家庭,因此若無愛與家庭,便會尋找其他事物作為替代品,即使這些事物是不健康的或具毀滅性。

我將錯誤的情感歸類為「七個P」:情欲(passion)、財富(possession)、地位(position)、表現(performance)、人(people)、環境(Place)、權力(power)。肉體的情欲通常以各種癮的形式呈現,例如食物、酒精、藥物、性、色情、逃避現實等任何看似能安慰孤獨不安的心靈的事物。有些人會轉向財富,認為似乎可從地上的財寶找到內心的安息。有些人會追求地位——人的讚美,為了被接納而努力讓自己被看見,努力贏得他人(特別是能夠為我們帶來好運的人)的認可。表現是指你覺得必須再多做點什麼,才能找到安息或覺得自己還不錯。人是指你認為某個人或配偶是一切的答案,而沒有讓神的愛成為最主要的源頭。環境是指一種不屬神的信念,認為「只要我有更好的工作,我就會快樂……只要我搬到其他地方住……只要我們逃離這裡……」最後,追尋權力的人渴望掌控自己的人生與命運,不想敞開或表現真實的自己,覺得不需要從任何人獲得任何事物,借著掌控情感、他人、環境來確保自己絕不再失望或受傷。這當然是完全不切實際的。錯誤的情感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並且容易導致最後第十二個階段的發生。

  1. 我們開始每天與受壓制的堅固營壘搏鬥。孤立自己,不願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讓哦我們陷入不斷從各種事物尋求滿足卻永遠得不到滿足的迴圈。無論從神或從人都無法領受愛、接納、勸誡,生活成了緊繃、煩亂、憤怒、苦毒、不安、挫折的沉重組合,最後可能引發憂鬱症。

★恢復天父的心
受壓制的生活乃來自于孤兒的心,這幾乎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經歷;即便在基督裡借著信心明白罪得赦免與永生真理的基督徒當中,也僅有一小部分的人真實且完全地經歷過天父愛的擁抱,而基督徒混亂的婚姻、家庭、人際關係即可顯明此一事實。太多基督徒仍被孤兒的心所纏累,結果幾乎沒有人知道該以兒子的心來取代孤兒的心。

這樣的人數還在持續增長。孤兒的心,是這個墮落、罪惡充斥、競爭世界裡的普遍現象。這從來不是神對我們的渴望與計畫,而祂正在積極改變這個狀況。正如聖經所預言,我們這個世代正在見證天父的心逐漸在祂兒女心中得恢復。瑪拉基書是舊約最後一卷書,在最後帶來美好且大能的應許: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這地。」(瑪拉基書四章5-6節)

神應許在基督再來的「大而可畏之日」以前,「先知以利亞」會來到。從福音書裡耶穌所說的話中,我們知道這應許已在預備主再來的道路的施洗約翰身上成就過一次,然而,這預言同時涵蓋了與末世有關的更深層意義。在基督再來之前,以利亞會先出現,但這次不是以人的形象體現,而是以一種恩膏或運動的形式降臨。為什麼是「以利亞」?以利亞擊敗耶洗別的先知,幫助推翻濫權的在上位者,後來當以利亞乘火車被接升天的時候,目睹他升天的屬靈兒子以利沙呼叫,「我父啊!我父啊!……」(列王紀下二章12節)在瑪拉基書裡,「以利亞」用來象徵為父的恩膏,這恩膏將在末世釋放于全地。瑪拉基書四章6節描述並證實這恩膏的釋放將對全地帶來什麼影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因此,孤兒的心的咒詛將被取代。

直到且除非以利亞來到,這塊土地仍舊會活在咒詛之下。而這個咒詛是什麼?就是無父的感覺。「缺乏父親」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咒詛,遠勝過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刻。今天,在沒有父親的家中長大的兒童人數遠超越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而且還有更多兒童的情況是,即使親生父親在家中與他們一起生活,成長時仍缺乏父親情感上的關心。

作父親,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如先前所說,如我未曾有過兒子的感受,又如何成為一位父親呢?過去,父母親與我從來沒有任何情感上的交流,關係冷淡,而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直到過去十年之內,當我領受天父的愛與兒子的身分的啟示之後,父母親與我才開始建立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情感連結。

今天,數百萬兒童帶著無家可歸的感覺成長。我所說的「家」,是指一個充滿溫暖、保護、安慰、安全、認同的地方,一個我們領受命定與目的感、使我們早上想離開床鋪的地方。家,是一個生活一塌糊塗時可以跑回去的地方,是一個我們可以得到肯定與鼓勵的地方,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兒子或女兒的身分。家,是我們歸屬的地方,是我們不用再汲汲營營、可以進入安息的地方。
不幸的是,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不是我們經歷或記憶中的家。某項研究顯示,對多數基督徒而言,百分之八十的思想是負面且與仇敵一致的,那「控告弟兄的」對我們說我們沒有任何價值、不討人喜愛,用與神慈愛屬性相反的錯誤思想來餵養我們孤兒的心,好讓我們如無家可歸般活著,即使我們是君王的孩子。

孤兒的心可存在於一個人、一個教會、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之內。無論在哪種情況下,當孤兒的心掌控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時,人會覺得缺乏歸屬感,會覺得不被接納,價值感低落,覺得不被尊敬、不被愛,覺得需要借著表現才能得到認同與肯定。

另一方面,在天父心中找到安全感的人,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被接納的,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些什麼,而是因為他們是神所創造的。他們知道不需要用行動來證明,不需要努力達到所有「好基督徒」該有的嚴苛要求;他們知道自己是按著自己的本相被愛的。

在末後的日子,在一波更大的靈命更新臨到之前,會先對天父的心有更深層的啟示,並粉碎今日充斥全地的孤兒的心。這不是救恩的自然產物。若孤兒的心不被天父的愛的啟示取代,我們每天都將與壓制爭戰,基督徒亦然。而這就是葉光明(Derrick Prince)的經歷。

★八十年尋家之路
葉光明可說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基督徒領袖與佈道家。每一場佈道會往往吸引數十萬人參加;事奉五十年以上,目睹數百萬人得救、被聖靈充滿、病得醫治、從魔鬼的壓制中得釋放。上個世紀的基督徒領袖中,幾乎無人像他一樣建立起如此令人難信服且帶著恩膏的事工。然而,葉光明自己坦承在八十歲前,每天都與魔鬼的壓制交戰。在他的事工之下,數百萬人得釋放,自己卻無法從片刻不離的壓制中得自由;但是,單單因著個人大大地經歷天父的愛的啟示,他一次且永遠地得到了釋放。在19982月份的通訊中,他用自己的話描述這段經歷:
 
1996年的一次個人經歷,徹底顛覆了我對神的認識。某天早上,露絲與我一如往常坐在床上一起禱告,我察覺到一股很強大的力量在我的腳與小腿運行,並且往上移動直到全身劇烈搖動。露絲後來跟我說,當時我的臉變成深紅色,與此同時,我也意識到有一雙手向我的頭伸過來,想把一個看似黑色無簷帽的東西壓在我的頭上。
這兩股力量相互對抗了一陣子,然後在身體內運行的那股力量戰勝了,而那只拿著無簷帽的手被迫離開並且消失。不需任何推理的心理過程,我立刻知道現在可以稱神為我的天父了。過去五十多年來,我一直使用「我們的父」這個詞彙,在教義上對這個真理確信無疑,甚至以認識神是我們的父為主題傳講一系列共三篇的資訊,可是我在那當下所領受的,是直接且個人的啟示。

然而我與你分享我對這次經歷的解讀。我出生於印度,生命的前五年是在那裡度過的。二十年之後,我重生得救並受聖靈的洗,卻察覺到某些從印度而來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我。我知道那是印度的其中一個偶像,一直跟隨在我生命中試圖壓制我。這個偶像用一種特定的方法壓制我。每早晨醒來,我都有一股黑暗不祥的預感,等待不幸的降臨,說不上來是什麼,就是一種無形的黑暗。這未知的不幸從未真正發生過,可是不祥的預感每天都存在著。

在我受聖靈的洗之後,不祥預感的勢力大大減弱,卻從未消失。不過我確實發現,若我定意讚美與敬拜,不祥預感便會消散,但隔天早上總是會回來。

葉光明牧師的經驗,能夠感同身受嗎?早晨起床時,有多少次覺得沒有家的歸屬,沒有人對自己表達關愛,沒有舒適自在,別人的接納只是條件式的交換,對永恆的平安與安息漸漸失去盼望?有股被壓制的感受,帶著不祥的預感,覺得大難臨頭。大多時候,早晨醒來不過是面對又一天痛苦,又一天懼怕,又一天被別人錯怪誤解,又一天達不到最在乎的人的要求,又一天不確定自己是否撐得過去。

這樣的生活,該如何繼續下去?知道明天醒來又得與這一切搏鬥,該如何繼續下去?基督的十字架不是比我們每天爭戰的黑暗權勢更有能力嗎?這與救恩無關,而是與經歷並明白天父的愛有關。

葉光明繼續描述他的經歷:

黑色無簷帽被扯掉的那一天,不祥預感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自那天早晨起,稱神為父(或我的父親)對我而言是在自然不過的事了。現在的我與神有實質上的關係,而不僅僅是神學上的位分而已。我享受在這親密的關係中大約已有兩年了。

自得救以來,我一直相信若持續盡忠為主,死後必會到天堂,但從未把天堂當作我的家來看待。然而,當那只拿著黑色無簷帽的手被拉開之後,我自然而然地把天堂看作我的家。後來我對露絲說,「我離世的時候,如果妳想為我預備墓碑,上面只需要寫兩個字:回家。」

葉光明牧師的一項事實:知道神是天父,這一回事;深刻且親密地經歷神是天父,又是另一回事。葉光明牧師雖然重生得救,被聖靈充滿,大有恩膏,五十年來事奉滿有果效,但直到八十歲之前,他仍帶著孤兒的心且每天與壓制的靈爭戰。

使徒約翰在所寫的前三封書信中,明確將「知道」與「信」區分開來:「神愛我們的心,我們也知道也信。」(約翰一書四章16節上)在理智上相信神愛我們並不難,但如同葉光明牧師一樣,我們可以活一輩子而內心卻從未深刻、親密的經歷並知道這樣的愛。

★不要等到「回天家」才回家
就算成為基督徒,我們仍可能帶著孤兒的心生活——或過世。不幸的是,許多基督徒正是如此。葉光明牧師差一點落入這個光景。若非在1996年八十歲時深切經歷天父的愛,很有可能在地上的日子結束之前,仍不曾真實感受到自己是天父家中的兒子。

你不需要等到「回天家」的那天才有回家的經歷;你現在就可以進入安息之地、避難所、安全之處。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加豐盛。」(約翰福音十章10節下)豐盛的生命,是指在地上得滿足的生命與天上有永恆的生命,而得滿足的生命是指以兒子的心代替孤兒的心。

耶穌基督從父而來,復活後回到天父那裡,好讓我們也能常在天父的懷抱中。事實上,使徒約翰講述耶穌是「在父懷裡的」(約翰福音一章18節下),這個說法顯示出深切的親密感、和睦與合一。而耶穌在哪裡,祂渴望我們也在那裡:
「在我父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十四章2-3節)

因為生命中有聖靈的同在,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這一生經歷與天父的親密感、合一,以及身為兒子的感受。耶穌是在告訴我們,「在爸爸的家中,有個地方為你而留。我正在那裡,為你預備好地方。我不會撇下你為孤兒,我必到你這裡來,而天父與我必居住在你的裡面。」(參約翰福音十四章18-23節)

神是愛;在祂身為父親的懷抱中擁有為兒女的安全感,是萬物受造的真正意義。天國的一切都關乎於愛、喜樂、平安,以及從懼怕、不安、焦慮中得自由。完全的愛是天國的特性,而神完全、無條件、為父的愛,是你每天都可支取的——沒有懼怕、焦慮、憤怒、苦毒、受傷感或怨恨。

此時此刻,天父心中有個地方為你而留,在那裡,你可以每天聽到祂的聲音對你說:「你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居住在天父心裡,是萬物受造的核心。祂的心是我們的安息之地,但是進入那安息之地的人卻是少的。為什麼?

這不一定與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無論家庭環境好壞,或父母親有多麼慈愛。你可能成長在非常美好、充滿愛的基督徒家庭,卻像葉光明牧師一樣,生命裡的每一天都在與壓制爭戰。單純因為你在美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不表示你就不會與孤兒的心掙扎——要不就像無家可歸般的活著,要不就像有家可回般的活著。這與你來自充滿滋潤、體貼、溫柔的家庭,或者是來自從不會表達愛的家庭無關。

更重要的是,這與取代你孤兒的心並擁抱兒子的身分有關;除非你這麼做,否則會覺得很難住在天父的懷抱中。在這之前,你首先必須做的事情之一是決定你要履行誰的使命——神的使命、自己的使命,還是某個人的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