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20150424 《兒子的超自然覺醒》第3章 你要履行誰的使命?

《兒子的超自然覺醒》第3 你要履行誰的使命?

我當商業捕魚船的船長時,通常與四位船員一起出海,不用多說,在44英尺長的船上,四個大男人擠在小房間裡生活七天,會出現哪些有趣的互動關係可想而知。某次航行時,我雇傭一位最優秀但當時卻沒有船的船隊隊長為水手,我很快學習到一個教訓,就是兩位情緒不成熟的船長在同一艘漁船上工作,根本水火不容。

史蒂夫認為讓懂得比我多,例如接下來在哪個岩堆捕魚、何時移動漁船、使用哪種餌等等,他就是不接受身為船長的我與我的捕魚風格;就像多數船長一樣(包括我在內),對於任何人或任何任務都不服從,就只聽自己的。那個禮拜盡是煩躁、爭執、競爭,外加一次拳頭相向。事實上,彼此對立耗掉了太多心力,以致整個禮拜都在與疲勞交戰,漁獲量也因此減少。教訓:一艘船隻能有一位船長,無論你覺得自己多在行,如果想滿載而歸,全體船員最好願意順從船長的使命任務,否則最後只會把時間耗在如何彼此尊重不同之處與和平相處上。

無論有沒有察覺到,我們每個人都肩負一項使命,而這項使命將決定我們在未來生命與人際關係中的收穫量。對某些人來說,他們比其他人更清楚自己生命的使命何在,而生命使命的來源——原點——將決定我們是否如屬靈孤兒般過生活,或者活出身為屬靈兒子或女兒的生活。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回答的一項基本問題:我要履行誰的使命?

我們有兩個選擇。我們可以順服造物之父的使命,或那控告弟兄的謊言之父的使命。我們只有這兩種選擇。即使我們以為是順從自己的使命,但實際上我們是在執行仇敵的使命,因為任何使我們不順從天父使命的事物,都會削弱我們的生命與人際關係,並推進撒旦在地上的計畫。
 
★降服于天父的使命
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太多時候不把自己看作天父最喜愛的兒女,反而覺得自己像屬靈的孤兒。希伯來書的作者如此陳述:

「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希伯來書十二章7-8節)

神待我們如同待兒子,兒子在這裡應該視為通用詞,也包含了女兒。這段經文的重點不在於性別,而在於關係。神對我們的瞭解並非對待僕人或朋友般隨意,而是如心愛兒女般的親密。父神渴望與我們建立個人、親密的父子/父女關係,這是一切創造的意義所在。

管教,是這段父子關係裡必然會存在的。天父的管教恰恰證明了我們是祂的兒女,沒有管教表示沒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道:「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

對於接受管教,你有什麼想法?當親近的人——如配偶、禱告同伴、小組長、老闆——把你拉到一旁對你說:「你知道嗎?我一直在觀察你與別人的互動,然後注意到一個令我擔心的生活模式。我們可以談談嗎?」你會怎麼做?知道有人這麼在乎你,願意冒著直言不諱的風險,你不覺得窩心嗎?這不會讓你對他說「喔,好,快點告訴我」嗎?還是你覺得他在找你麻煩。

如果有人想告訴你實話或勸誡你,但你拒絕接受,那麼你就像個私生子,而不是兒子或女兒,至少心態上是如此。無法接受管教有時是擁有孤兒的心的一個徵兆。孤兒的心讓人行事獨立且抗拒勸誡與指正,而兒女的心讓人欣然接受這些管教,雖然管教看似不舒服。兒子與女兒知道,這些管教是長大成熟的過程裡重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們欣然接受這些可以證明自己是慈愛父親最疼愛的兒女的管教。
最近,我在「示羅地事工」裡最親近的一些朋友與董事成員與我促膝談話,他們說:「傑克,你的生命裡有某種人際互動模式讓我們很擔心。」

我不情願又有點擔心地回道:「我或許得知道更詳細的情況。」這對我而言是非常重大的突破,因為將近五十年來,這些話我一點都不想聽。我的孤兒心態不願意接受有建設性的批評與糾正,然而在領受兒子身分的啟示之後,我開始接受糾正的勸誡,因為我知道這能夠幫助我學習以兒子的身分來思考和處事。

朋友與同事跟我分享的那個「擔心」是相當沉重的,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自我防衛:等一下!你們也這麼做啊!然後現在兩個人聯合起來找我碴?但是,我接著想到了希伯來書的這段經文說,如果不受管教——如果我一生持續極力擺脫勸誡與糾正,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

希臘文的「私生」(illegitimate)這個字,字面上的意思是「雜種」(bastard)。當我們不肯接受管教、勸誡與糾正,便是把內心的某個部分與他人隔離起來,包括神。我們實際上變成了沒有父親的人。我們要不就像有家可回般活著,要不就像無家可歸般活著。我們要不珍視勸誡,要不拒絕勸誡並接受孤兒的心。

「雜種」這個字說得好聽一點是「屬靈孤兒」。屬靈孤兒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家的人,或者覺得沒有一個安全與安心的地方,可以在父親的心中接受愛、接納、保護、肯定、養育與管教。

希伯來書十二章9節談到使命這個主題:「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祂得生嗎?」當我們順服「萬靈的父」,生命自然湧流而出。希臘文的順服(subject)這個字,照字面上的意思是「依賴、取決於……」(dependent)與「在……下麵」(underneath);此外,順服(subject)、隸屬(subjection)、降服(submission)在希臘文裡是可以交替使用的。我想把這段經文的後半段改寫成:「順服天父的使命,並得到生命」。降服天父的使命,在天父的使命之下、依賴天父的使命……生命因此湧流進入我們的情感與關係中。

相反呢?降服自己的使命——自我保護、獨立、自力更生、關閉心門不去愛或不想再次受到傷害——死亡隨之而來。保羅在羅馬書中的話語證實了這一點:


「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馬書八章6-8節)

降服於自己的使命,就是隨從肉體,並帶來死亡,但是降服于天父的使命帶來生命與平安。你的生命與人際關係有平靜安穩嗎?還是死亡慢慢進入你的周遭?你的答案,會決定你未來的生命與人際關係——以及兒女與孫子孫女的生命與人際關係。降服於自己的使命,貧瘠荒蕪便會慢慢進入你的情感與人際關係;降服于天父的使命,生命與平安將開始從你(靈、魂、體)裡面湧流而出。


★天父的使命是什麼?
如果追求自己的使命會導致無法多結永恆價值的果子,而天父的使命帶來生命與平安,那麼知道天父的使命是什麼就變得非常重要。簡單來說,天父的使命是使你經歷祂表達出來的愛,並將那份愛傳遞給下一個人。若要成功履行天父的使命,我們需要按照適當的順序,平衡地結合兩種元素——許多基督徒所知道的聖經命令:「最大的誡命」與「大使命」。

許多基督徒認為大使命是基督教福音派的命派。當然,這也是眾所周知耶穌在復活之後四十天、在升天之前給門徒的命令: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


贏得靈魂被視為神國裡的首要目標,這點有誰能否認?畢竟,聖經說耶穌來到世上並死在十字架上,使所有人得以與神和好,並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託付給已經與祂和好了的人(參哥林多後書五章18-19節)。我在聖經學校的時候,我們對大使命的重視超越一切,甚至到一個地步是,我們若不願意拋棄家庭與所有人「走出去」,委身的誠意似乎便受到質疑。

大使命固然重要,卻經常過分強調以致忽略——有時甚至忘記——另一個更加重要的使命:最大的誡命。某天,一位律法師問耶穌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且最重要的。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二十二章37-40節)


耶穌其實是再說:「當你尋求認識神的愛並讓人認識神的愛時,便會從神話語裡的所有其他責任中得到釋放。」羅馬書十三章810節告訴我們,愛完全了律法。愛,應該是教會一切事工背後的靈感與驅動力,包括完成大使命。愛是第一優先順位,耶穌對此深信不疑: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

使徒約翰同樣強調這一點: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翰一書四章710-11節)


保羅更進一步說,若沒有愛,我們做什麼都無關緊要。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


而我們正是在這愛神與愛人的最大誡命之中,找到天父的使命。天父渴望我們領受祂的愛,並把那份愛給出去,借此完成大使命。

愛神與愛人的最大誡命呼召我們建立親密關係;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的大使命呼召我們多結果子。親密關係必須優先於多結果子;最大的誡命必須優先於大使命,且與大使命密不可分。若不將親密關係擺在多結果子之前,很容易變成降服在自己的使命之下,把焦點放在宗教義務、過多宗教活動、汲汲營營,在生活與人際關係中流露出憤怒。

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真實認識神、愛神呢?是看他/她講道講得多好嗎?看他們禱告時,有多少在聖靈裡俯伏嗎?因為他們有信心能夠移山嗎?看他們禮拜天在教會如何與人互動嗎?看他們懂多少聖經嗎?都不是。看一個人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在私底下與家人和同輩相處的時候,是否活出充滿愛、憐憫、柔軟的生活,來辨別這個人是否認識神。一個愛神的人,會努力讓神的愛在每天的人際關係中得以成熟與完全。我喜歡英文聖經資訊譯本(The Message Bible)的譯述:「神就是愛。當我們永久定居在愛的生活裡,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我們裡面。這樣,愛可以自由且不受限制地使用這個家,在我們裡面變得不受約束並表達成熟。」(約翰一書四章17-18節)

讓這個世界開始認識神的愛的關鍵是什麼?Agape,一種尋求在低位謙卑、服事、尊榮、尊重的愛,我們將在這裡尋得神的使命。最大誡命必須優先於大使命。帶著孤兒思想的人容易遭到蒙蔽,正如多年來的我一樣,把大使命擺在最大誡命之前,對於公義。責任或事工的委身更勝於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必須優先於多結果子,若不如此,通常最後會變成是降服於自己的使命,在家人、同儕。眾人之間,流下一串串因為扭曲神的愛而破裂的人際關係。

每當你將大使命(事工)擺在最大誡命(關係)之前的時候,便偏離了降服神使命的道路,而死亡會開始進入你的人際關係。我所說的不見得是肉體的死亡,而是在恐懼之海的船頭上,在「麻木不仁」之中(參第1章),身體動彈不得,纏雷擺脫不掉;當你降服於自己的使命時,你是用家的安全感與兒子的身分,來換得無家可歸的不確定感與孤兒的心。


★揭露孤兒的心的根源
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刻都必須處理外在彰顯的孤兒的心。這與成長在功能失調或健全穩定的家庭無關,即便是在充滿父親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的良好家庭中長大,也不一定代表你不會與孤兒思想搏鬥並順服於自己的使命。

試想路加福音十五章裡浪子與大哥的比喻。雖然父親深刻仁慈的愛包圍他們,兩人卻帶著孤兒的心,無法享受父親的親密關係。大兒子生氣,視父親為聽從命令的對象,小兒子視父親為可拿到好處的物件,兩人與父親的關係都不太親密。小兒子等到離開家、身無分文的時候,才覺悟過來,回到父親的身邊,擁抱從起初即擁有的兒子身分;至於大兒子,聖經沒有提到他後來是否有同樣的領悟。

所有人出生時都有一顆孤兒的心,因此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都降服於自己的使命。想想看,一個兩歲的小孩會服從父親的使命還是自己的使命?十二歲或十八歲的青少年呢?孤兒的心的問題起源於伊甸園——當人類的第一對父母親遭到屬靈孤兒的始祖路西弗欺騙的時候。

路西弗一開始並非孤兒。起初,牠帶著美麗光彩,父神的榮光與愛環繞:

「你曾在伊甸神的園中,佩戴各樣寶石,就是紅寶石。紅璧璽、金剛石、水蒼玉、紅瑪瑙、碧玉、藍寶石、綠寶石、紅玉,和黃金;又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裡,都是在你受造之日預備齊全的。你是那受膏遮掩約櫃的基路伯;我將你安置在神的聖山上;你在發光如火的寶石中間往來。你從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後來在你中間又察出不義。」(以西結書二十八章13-15節)

路西弗不但時刻與神同在,同時也是天上帶領敬拜的天使長;然而這還不夠,路西弗想擁有更多,而貪婪的欲望使牠失去了一切。以賽亞鮮明地描述這場災難: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以賽亞書十四章12-15節)


這段關於路西弗——或撒旦——的先知性描述大有能力,同時透露了路西弗的「工作內容」:攻敗或削弱列國的勢力。怎麼做呢?利用孤兒的心,讓我們落入孤兒的思想。

神就是愛。天國的一切都關乎完全的愛、喜樂、平安,毫無懼怕、不安或焦慮。起初路西弗居住在天國,持續沉浸在神完全的愛裡,然而從某一刻起,路西弗開始希望不用再降服於神的使命,並渴望獻身於自己的使命。每當我們開始降服於自己的使命時,隔絕會開始在我們身上做工。路西弗隨後失去了居住在天父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的家的權利,與造物主和神的家隔絕,如以賽亞所說的,「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以賽亞書五十九章2節)

路西弗變成屬靈孤兒的始祖,與自己原來的家隔絕,開始怨恨任何能夠與父神享受親密關係的人,特別是那些神照著自己形象所造的人類。由於路西弗不再跟隨天父愛的使命,於是開始爭奪肯定、地位與權力。

嫉妒驅使路西弗欺騙亞當與夏娃。孤兒的思想,是路西弗用來癱瘓人類、削弱列國勢力的工具。牠的策略是說服人類與牠有相同的想法——無家可歸、與神的愛斷絕——借此使人變得軟弱,以至願意屈服於試探,並讓羞恥心與懼怕來取代親密關係。

撒旦的想法是,我要走我自己的路。我要追求可以讓我感覺美好、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且重要的事物!因為亞當與夏娃相信這個孤兒思想,他們(以及我們)便接受了這項「套裝方案」裡的孤兒的心。


★天堂裡的紛亂
當想要統治天國的企圖失敗並失去居住在天國的權利之後,路西弗立刻盯上純真、喜樂、與天父擁有敞開且相愛團契關係的亞當與夏娃。屬靈孤兒往往是這樣的——盡其所能地確保周遭每個人都更他們一樣不幸。

這時,亞當與夏娃住在伊甸園裡,全心全人因父神無條件且表達出來的愛而感到溫暖。他們與天父面對面團契,持續深刻地品嘗飽飲祂深情的愛。亞當與夏娃在彼此與在神面前敞開且純真無邪地行走,沒有懼怕、羞恥、局促不安,也沒有懷疑或不確定感籠罩他們的平安與喜樂。

同時,看著這一幕的撒旦充滿苦毒與憎恨,嫉妒他們能夠享受與神的愛和親密,這些是牠曾經擁有的。帶著孤兒的心的人,會嫉妒別人能享受真實的愛與親密。路西弗下定決心要加以摧毀。

終結親密關係的最快方法,是在關係裡種下懷疑的種子。路西弗以蛇的樣貌接近夏娃,又是夏娃質疑神的屬性與正直。


「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顆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創世記三章1節下-7節)


亞當與夏娃渴望像父神一樣,但他們或許忘記了自己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的,所已經像祂了。撒旦暗指神不把好東西給他們,想竊奪他們對神如何看他們的認識。這就是孤兒思想的開端——開始懷疑天父對你的愛、恩慈、慷慨;接著很快就會開始懷疑周遭的人的愛,包括家人。

對神的愛產生懷疑,導致亞當與夏娃開始懷疑神的使命。因為渴望變得「像神」,他們選擇將神的使命拋諸腦後,追求自己的使命,換句話說,他們憑藉著孤兒思想努力讓自己變成神——而這絕對是行不通的。只要你的想法與態度與謊言之父的一致的,就不可能得到自由。


★走捷徑
夏娃被引誘,而亞當故意犯罪。保羅寫下下面這些話時,做了這樣的區別:「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提摩太前書二章14節)並且「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羅馬書五章1214節)所以,亞當實際上是自願犯罪,而夏娃是被孤兒思想所引誘。

天父的命令是:「不可吃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亞當與夏娃的欲望是:「如果我們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的路,將更快成熟且變得像神一樣,祂會更欣賞、更重視我們。」

你是否注意到孤兒思想如何帶來混淆?這些想法或許在表面上聽起來完全合乎邏輯且合理,但是絕對不會帶來預期的結果;孤兒思想不會引導我們更親近神,而是使我們偏離神、阻止我們貼近神。我把孤兒思想稱為「捷徑的靈」,因為相較于降服天父的使命,我們覺得走自己的路會更快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亞當與夏娃想要討神喜悅,想要在神心中佔有一席之地,認為靠著他們認為的力量可以更快達到目的,然而企圖走自己的路,反而使他們遠離了神。

現在,亞當與夏娃回不了頭了。他們不順服神,因此再也無法擁有與神甜美的團契與契合的關係。現在,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如同無家可歸的孤兒,這就是為什麼當他們聽見神在園中行走的聲音時會躲起來的原因。孤兒的心是多麼快速地破壞人際關係啊!當神與犯罪的亞當對質時,亞當立刻把矛頭轉向妻子:


「『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那人說;『禰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棵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世記三章11節下-12節)


亞當不但沒有保護妻子不受孤兒思想的轄制,反而指責妻子;兩人之間的信任與親密感被破壞。直至今日,因為孤兒的心如此剛硬,所以人與人之間最難建立與維持的,仍然是信任與親密感。

信任與親密感被破壞之後,緊接著是敞開大門讓罪疚與羞恥直闖而入。然而,神非常愛亞當與夏娃,不願他們衣不蔽體並活在羞恥之中,因此殺了一隻動物,用它的皮做衣服給亞當與夏娃穿。這個例子完美地顯示出無論我們的生活離天父的家有多麼遠,天父仍然希望遮蓋我們;正如彼得寫道:「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四章8節)

神不以被稱為我們的神為恥(參希伯來書十一章16節);耶穌不以稱我們為弟兄為恥(參希伯來書二章11節)。耶穌的犧牲遮蓋了基督徒,因此神不審判、定罪、指控我們(參約翰福音三章16-18節,五章22-24節,十二章47-48節)。祂愛我們,希望遮蓋我們。亞當把他的犯罪和他們闖的禍推卸給夏娃,夏娃拒絕承認自己被引誘,選擇把責任丟給那引誘她的;因此,亞當與夏娃默默選擇了孤兒的思想,放棄與天父修復愛的關係。

結果,父神別無選擇,只能迫使他們離開家園。當父神必須把亞當與夏娃趕出伊甸園的時候,一定傷透了祂為父的心腸;然而,只要亞當與夏娃受到孤兒思想的控制,就無法留下來,孤兒思想使他們與天父隔絕,因此他們必須離開。神趕走亞當與夏娃的另一個原因是:憐憫。只要亞當與夏娃留在伊甸園,就有吃下生命樹的果子並永遠活在流離、孤兒的心裡面的危險(參創世記三章22-23節)。

亞當與夏娃犯罪並緊接著離開伊甸園(家),是世人往後經歷一切絕望的根源。懼怕、焦慮、痛苦,都從這裡開始。人類失去如同有家可歸般活著的意義,接下來,每個世代的每個人出生時都有一顆孤兒的心,降服於自己的使命,死亡隨之進入生命,並必定帶來隔絕。當死亡在孤兒的心裡工作時,會使人與神隔絕,讓人覺得擁有一個家不具任何意義,並且因為信任感被破壞而與朋友、家人隔絕。

這一切無家可歸、絕望、信任感破碎、隔絕、疏離,正是為什麼耶穌下面這句話成為福音的核心:「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約翰福音十四章18節)當我們預備好放棄孤兒思想的生活,並回轉到天父愛的溫暖懷抱時,我們隨時都能夠擁有一個家。


★兩個靈的相爭
如同人類歷史上的每個時代,現今仍然有兩種靈在世上持續爭奪人心。第一個是兒子的靈,亦可稱為以撒——亞伯拉罕的嗣子、應許之子——的靈。擁有這靈的人會活出有家可歸般的生活,他們的命定是肯定且有把握的。

另一方面,與兒子的靈相爭的是孤兒的靈,孤兒的靈導致人們活出無家可歸般的生活。我們可以稱之為以實瑪利的靈——亞伯拉罕與撒拉的侍女夏甲肉身生的兒子,但不得承受已應許給以撒的產業。以撒帶著祝福與繼承產業的期望長大,而以實瑪利及其母親被趕出去。論到以實瑪利;「他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創世記十六章12節)而歷史也證實了這一點。以實瑪利的後裔(阿拉伯國家)定居在埃及附近,遠離迦南地,與以撒的後裔(以色列民族)幾乎衝突不斷。

孤兒的靈有幾個特徵——獨立、懷有敵意、好爭辯,沒有家庭感、歸屬感、或身為兒子的感覺。屬血氣的通常預示屬靈的,換句話說,地上所發生的時間經常反映出天上實際的狀況,顯露出屬靈領域正在發生的事(參哥林多前書十五章46節)。

今天,在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的衝突中,孤兒的心繼續與那些擁有兒子的心的人爭奪掌控與支配權。雖然阿拉伯人(以實瑪利的後裔)擁有的土地面積是猶太人(以撒的後裔)的五十倍以上,仍然連以色列僅有的一點點也要奮力奪走。

在地上的列國,孤兒的心對兒子的心全面開戰。路西弗的孤兒思想已經削弱列國對於神為慈愛、憐憫、深情的父親的認識。這場戰爭也在教會、商業領域、家庭、每個人的心思意念中展開。隨著人類開始降服於自己而非父神的使命,孤兒的靈已經取得了這個世界體系的掌控權。

孤兒的靈是一種內心的態度和思想的堅固營壘,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種誘惑,也可能成為魔鬼在個人、教會、職場、城市、甚至國家中的堅固營壘、

如果你(或某個教會)有孤兒的靈,如同我長久以來的經驗,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愛、尊重、尊榮、接納不過是一些陌生的概念,認為必須舉止合宜、穿著得當、談吐恰當、行為正確,才能得到愛與認可,結果就算全都做到了,仍然什麼都沒有得到。你感覺好像還必須再做些什麼或者再做得更好,才能安心,才感覺受重視。然而,如果擁有兒子的靈,你會因為神所創造的你的本相而感受到愛、尊重、尊榮、接納,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什麼。身為兒子或女兒,你會感受到完全的愛與接納;相反地,作為孤兒,你會覺得像個局外人,盡一切努力表現良好,希望能在某人心中贏得一席之地。

若想逐出孤兒的心,記得,孤兒的心只有借著認識慈愛的天父才能被取代。儘管如此,孤兒的心仍必須選擇擁抱兒子的心,願意在人際關係中相互依賴並擁抱神愛的團契。這並非一次決定性的選擇,而是必須一而再地選擇兒子的心,因為孤兒思想不會輕易投降,會常常回來試圖重申其地位。孤兒的靈借著引誘我們降服於自己的使命而非活出經歷神的愛並給予愛的生活,不斷試圖搖動我們的家庭、人際關係與國家。


★選擇天父的使命
家,永遠是我們的歸宿。這裡的「家」,是指我們在神無條件的愛與接納裡、從爭鬥中得安息的地方。在基督裡,我們得到饒恕與愛,但依然可選擇走自己的路。記得,親密關係必須優先於多結果子;我們不可能擁有完全有意義、有目標、有收穫的生活與健康的人際關係,除非先和天父一起擁抱兒子的心——除非我們選擇降服于天父的使命,在祂裡面找到一直以來所渴望且溫暖而深刻的親密關係。在降服于天父使命的裡面,我們得到祂的力量,生命從我們裡面湧流出來,使我們謙卑,進而使愛與親密關係成為我們生活與服事的動力。

保羅作出下面的禱告時,正在思想這種與神的愛與親密關係: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以弗所書三章17-19節)


當我們開始借著領受與擁抱兒子的心來取代孤兒的心時,最大誡命自然而然會擺在大使命的前頭。現今許多大使命事工與福音佈道所傳遞的,已受到孤兒思想的影響,導致大使命被擺在大誡命之前。許許多多基督徒領袖的家庭支離破碎,即證明了這個事實。我們容易倚靠對律法的愛而活,而非倚靠愛的律而活。這樣,我們還會納悶為什麼現今教會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擁有更多的資源,卻未曾像使徒行傳裡的使徒與初代教會基督徒一般翻轉世界嗎?

如果我們關心事工更甚于關心家人的需要,我們是在降服於誰的使命呢?撒旦的計畫是削弱列國勢力,而牠的手段是先削弱家庭的力量;若撒旦無法阻止我們行善,便讓我們太過忙碌于為他人行善,而忽略自己孩子需要,結果孩子覺得在我們心中毫無一席之地,也變成了屬靈的孤兒。

是時候打破這個迴圈了。是時候鬆開救生索,離開深陷恐懼之海、在暴風裡顛簸、被雨雪鞭打的船頭,奔向溫暖安全的駕駛室了。是時候從「麻木不仁」中清醒過來,不再降服於仇敵的使命與死亡打交道,並承受身為天父親愛兒女的生命,一心專注于天父的使命了。


★更像耶穌

在羅馬書第八章,保羅談到兒子身分的概念:


「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羅馬書八章14-17節上)


在這裡,我們找到兒子身分的核心。為了進入兒子的身分,必須被神的靈引導,而神的靈是一個為父的靈。神的靈不是奴僕身分的靈,引導我們再次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而是兒子身分的靈,即親密關係與無罪的靈。阿爸(Abba)是希伯來語表示親愛之意的用語,相當於「爸爸」(Daddy)的意思。這是親密的詞語,是孩子在他們所愛與信任的慈愛父親面前所使用的;在爸爸面前,沒有懼怕,沒有束縛,沒有壓抑,沒有焦慮。

聖靈賜給我們身為神兒女的內在確據。我們是神的兒女,因此也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被神的靈引導,表示降服于天父的使命,而耶穌——我們的大哥——的生活就是最完美的模範。耶穌如何看待祂的使命?耶穌只有一項使命——父給祂的使命:「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自己不能做什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翰福音五章19節)耶穌對天父的使命完全忠誠,被釘十字架的前一晚,耶穌禱告:「我在地上已經榮耀禰,禰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翰福音十七章4節).

身為基督徒,我們繼承在基督裡所看到的一切。基督徒生活的目標應該是更像耶穌;不是把生活焦點放在耶穌身上,而是把生活焦點放在耶穌的生活焦點上。耶穌的生活焦點是作天父的兒子、顯明天父以及天父的愛,好使無數的屬靈孤兒可以成為兒子與女兒。耶穌無罪,不是因為祂是神;不是祂的神性造就了當時的祂。耶穌之所以為耶穌,是應為祂所擁有的父親。我們每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我們把生活焦點放在誰的身上。

過沒多久,耶穌為所有跟隨著禱告:


「禰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禰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禰差了我來,也知道禰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翰福音十七章22-23節)


萬物受造的使命,全關乎領受愛並帶領我們進入合一,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命令我們彼此相愛,在世人面前成為見證(參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天父的使命,是當我們領受祂的愛並把那份愛傳遞給下一個人時,全世界的人可透過在我們裡面又借著我們湧流的愛,來經歷祂的愛。這就是我們一生的使命。這就是我們受造的目的。身心靈每一個部分的受造,都是為了領受愛和給予愛。行走在天父的愛中,並將那份無條件的愛傳遞給別人,是生命中在自然不過的事了。相反地,孤兒的心是反常的,只要我們允許孤兒的心影響我們,孤兒的心就會使我們變得反常。

我們必定會降服於其中一種使命——天父的使命,抑或撒旦的使命;這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所以,選擇天父的使命吧。效法耶穌的榜樣,讓作一位兒子成為你生活的焦點,找到生命與平安。為了你即將遇到的下一個人,成為一份愛的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